安徽采风行见闻:走进安徽侨史馆参访 见证侨界历史与风采

时间:2024-08-21 23:10:13人气:105560来源: 欧华之声网

         本网记者与国际华文媒体联盟记者续炳义联袂报道:“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

       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就把中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侨民”便成为一种专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从此以后,“华侨”一词普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了。

       华侨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随着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移民活动的增加,‌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称谓。‌
       从秦朝开始,‌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日本,‌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人数逐渐增加,‌从而日本称之为秦人。‌晋朝时期,‌称移居国外的人为侨人,‌唐宋以后称为“唐人”。‌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住在国百姓称为“唐人”,‌自己也自称“唐人”。‌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唐山人”,‌也有称为“华人”“中华人”等。‌到了清代,‌有“汉人”“闽粤人”“中华人”等称呼。‌到了清末以后,‌又有了“华民”“华工”“华商”“华人”等称谓。‌
       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首次将中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这一称谓逐渐成为一种专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标志着这一术语的正式使用。‌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在一份奏请中提到在海外设置领事馆时提到“华侨”,‌从此以后,‌“华侨”一词普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
       总之,华侨的由来经历了从“秦人”、‌“唐人”到“华人”、‌“华侨”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中国移民在海外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认同的变化‌。

 

 

       海外华人社团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中国内部政局动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普及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中国内部政局的不稳定,‌部分中国南方省份的人民为了生存远赴南洋,‌形成了同乡会馆与宗亲会馆。‌随着时间推移,‌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及会员的具体需要,‌华团在各个不同时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衍生出了工会、‌商会和校友会等组织。‌现今,‌加入社团的会员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希望在文化、‌乡谊、‌商业之间建立联系。‌
       自18世纪起至20世纪初,‌华人南来马来西亚以来,‌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视为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工具,‌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这些社团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海外华人的社会融入与发展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例如,‌通过举办中华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等活动,‌加强与居住国政府和民间的多层次文化交流与互动,‌带动海外华人文化社团加入其中,‌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活动。‌
       此外,‌华侨华人在对中外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上具备天然优势,‌而华人文化社团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建立多方协调合作机制,‌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渠道开展文化传播的培训、‌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海外华人文化社团在居住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华侨华人的社会融入与生存发展。‌
       总之,海外华人社团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它们不仅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海外华人社会融入居住国社会、‌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桥梁‌。

 

 

       华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筹款捐物、‌组织抗日团体、‌回国参战等。‌
       华侨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和物资,‌支持祖国的抗战努力。‌他们成立了各种抗日团体,‌广泛进行抗日动员与组织工作,‌建立统一战线,‌通过捐款、‌购买国债等方式提供经济支持。‌华侨还捐献了大量的战需物资,‌包括飞机、‌坦克汽车及无数衣物、‌布匹、‌器材药品等,‌同时移资国内,‌创办适应抗战需要的侨资企业,‌增强了祖国的经济实力。‌
       此外,‌华侨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如成立海外工作委员会,‌具体筹划侨务工作,‌以及通过“香港八办”和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给予经济支援等。‌这些政治活动坚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心。‌
       在军事力量上,‌华侨也提供了重要支持。‌大批华侨青年历尽千难万险,‌回国参军参战,‌或到后方为战争服务。‌华侨义勇工程队、‌救护队、‌战时服务团、‌战地记者团等组织遍布抗战前线。‌据统计,‌仅从东南亚、‌美洲和澳洲等地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人左右。‌华侨的这些贡献,‌对于中华民族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独特作用。‌
       总之,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们通过筹款捐物、‌组织抗日团体、‌回国参战等方式,‌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侨史概述展示了安徽省华侨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贡献,‌体现了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重要影响。‌安徽作为名副其实的新侨乡,‌其华侨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华侨艰苦奋斗、‌厥功至伟的创业史和辉煌史。‌安徽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安徽省侨联)‌成立于1982年,‌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其基本职能包括群众工作、‌参政议政、‌维护侨益、‌海外联谊等。‌安徽省侨联代表和维护归侨侨眷及海外侨胞在国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关心海外侨胞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懈努力。‌
       安徽的华侨历史还包括了侨史馆的建设。‌安徽侨史馆作为安徽省首个侨史馆,‌落户于合肥市瑶海区,‌旨在展示皖籍侨团、‌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对住在国与祖(‌籍)‌国及安徽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安徽侨史馆的建设得到了海内外皖籍侨胞的热切回应和支持,‌成为集侨史展示、‌侨联交流和服务发展的重要平台。‌
       此外,‌安徽的华侨文化精神财富也是安徽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专家学者通过对华侨文化的历史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探讨了华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了华侨群体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历史上中国三次移民潮,‌并普遍具有爱国爱乡的特点。‌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挥华侨青年的爱国爱乡爱民情怀,‌引导他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深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
       总之,安徽侨史概述不仅记录了华侨的历史轨迹和对家乡的贡献,‌还体现了华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示了华侨在促进家乡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安徽第一侨乡是长临河古镇。‌这个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因其独特的侨乡文化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长临河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因漕运兴盛,‌成为巢湖北岸的商品分销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临河镇共有海外侨胞4000多名,‌分布在多个国家。‌
       长临河镇的文化遗迹能够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得益于当地深厚宗族文化意识和政府的抢救性保护。‌侨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重视,‌例如,‌美籍华人吴世珊向上世纪80年代向当地有着百年历史的养正小学捐款,‌并捐赠故居房屋。‌此外,‌依托侨乡文化,‌长临河镇打造了巢湖·黑石嘴风景区项目、‌中国收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等,‌对古民居、‌蔡永祥纪念馆等进行维修和改造,‌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长临河地区留下了超过40本家族族谱,‌记录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淮军著名将领,‌这些族谱不仅是家族的荣耀,‌也是长临河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和展示这些族谱,‌长临河镇旨在让海外侨胞在回到家乡时,‌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长临河古镇作为安徽第一侨乡,‌不仅因其丰富的侨乡文化和历史背景而闻名,‌还因为其对侨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侨胞对家乡发展的支持与贡献,‌成为了安徽乃至全国的侨乡文化代表之一‌。

 

 

       安徽省侨界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侨胞权益保护。‌安徽省侨联致力于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走访调研、‌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命名“侨法宣传角”等方式,‌切实保护侨益,‌解决侨胞急难愁盼的问题。‌此外,‌成立法律顾问委员会,‌聘请法律专家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妥善处理投资纠纷和权益保护问题,‌赢得了侨胞的信赖和好评‌。
       加强海外联络联谊。‌安徽省侨联积极拓展海外联络渠道,‌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侨团侨社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大皖籍侨团建设指导力度,‌目前98个皖籍侨团遍布世界各地,‌部分侨团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树立了皖籍侨胞的新形象‌。‌
       参与社会事务与经济发展。安徽省侨联引导侨界积极参政议政,‌推荐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涉及侨界关切的社会各领域问题的提案、‌议案,‌为安徽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现侨界风采活动。‌例如,‌芜湖市侨联举办的“侨界展风采 巾帼绽芳华”活动,‌旨在庆祝国际妇女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侨界女性的风采,‌增进会员间的交流与了解,‌提升侨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安徽合肥“侨梦苑”作为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侨资企业,‌为侨胞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这些举措和活动展现了安徽省侨界的活跃度和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体现了安徽省侨联在服务侨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皖籍侨团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家乡和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皖籍侨团遍布世界各地,‌部分侨团已经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树立了皖籍侨胞在海外的新形象。‌这些侨团不仅加强了与海外侨胞的联系,‌还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解决了一大批急难愁盼的问题。‌安徽省侨联通过建立涉侨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侨法宣传角”,‌以及成立省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为侨界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妥善调处了投资纠纷、‌权益保护等来信来访,‌赢得了海外侨胞和广大归侨侨眷的信赖和好评‌。‌
       此外,‌皖籍侨团还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通过投资兴办企业,‌为战时服务,‌对当时不景气的工商业起了舒筋活血的作用,‌纾缓了战时政府的经济困难‌2。‌还有,‌RCEP国家皖籍侨团联盟的成立,‌旨在促进电子数码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以非盈利为目的的行业性省级社会团体‌。‌
       总之,‌皖籍侨团通过加强海外联系、‌提供法律服务、‌参与家乡建设等多种方式,‌为促进安徽乃至全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来源:(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