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岭南 ——为赴缅甸接收汽车 这位南侨机工沒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时间:2024-10-12 01:15:30人气:115347来源: 欧华之声网

   第9批回国南侨机工张智源之子张云鹏在接受记者采访后,仍是语犹未尽,又给记者发来微信与图片。
   张云鹏说:”滇缅公路,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条公路能像滇缅公路这样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话说岭南
为赴缅甸接收汽车这位南侨机工沒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1939年,我父亲和叔公从南洋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我们几兄妹从遗留下来的照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中得知父亲的这段经历。”年过七旬的张云鹏老人是南洋华侨机工先锋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张智源之子。聊起父亲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身为云南省南洋华侨机 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的张云鹏数次落泪:“他太不容易了,不管历经多少艰辛,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张云鹏说:父亲张智源祖籍广东潮汕,他的妈妈杨应吟是潮州一个显赫世家的独女,正直、能干的张智源被家族视为未来掌管事业的继承人。”“1939年,父亲张智源在新加坡接掌杨家在南洋的庞大产业。然而,父亲张智源被南侨机工的招募▲南侨机工复员纪念章      宣传深深吸引,并为之热血沸腾,便义无反顾地抛下杨家百万家财,参加了南侨机工,月薪三十六元国币。”
   “父亲张智源在潮州的父亲闻讯又担心又生气,不久后病危。大哥托人带信给张智源,希望他能去见父亲最后一面。远在昆明的张智源收到信件,但同时又接到了要赶往缅甸接收汽车的命令。是回乡见一见弥留之际的父亲,还是完成任务?张智源选择了后者。不久,老父带着对滇缅公路上儿子的牵挂离世。”
  “父亲去世后,张智源的大哥又给他写来了一封信,希望他能请假回家参加葬礼,信中,已隐隐流露出指责的意味。这次,张智源仍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

在滇缅路上抢运物资的南侨机工车队
小时候,张云鹏看到家里的客厅墙上挂了一对荷包,每年逢年过节母亲杨应吟总要在那里祭拜。后来,他才知道那对荷包是父亲张智源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专门为他绣的。那对荷包里边,装有来自张氏祠堂和杨氏祠堂的香炉灰,还有家乡潮州的一捧泥土。“这个是潮州老家的一个风俗,就是希望离家的游子不要忘记祖宗、故乡、家人。”张云鹏表示,几乎每一个南侨机工都有痛别家人的故事,“父亲张智源走的时候,母亲把这对荷包挂在父亲的身上,父亲就带着这份牵挂一直辗转在整个滇缅公路上”。
张云鹏听父亲的战友翁家贵讲,战时昆明生活艰苦,回国的华
侨青年只能用农田里的水刷牙洗脸,吃饭吃一点咸菜,晚上睡在铺着

集结于滇缅公路的南洋华侨机工
稻草的地板上,与原来在南洋喝咖啡吃西餐的舒适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训练生活十分紧张,南侨机工每天上午在室外上两个小时的军事操练课和两小时的驾驶操纵课,下午则是卫生常识以及战时护理等课程。“防空的知识,就是说遇到日机轰炸的时候,你要把车子尽量地隐蔽,然而人撤离车子,找低洼的地方匍下去,脸要对地面,让身体平躺下去,但你的手一定要放在胸口,而且要顶住,要让你的胸口离地十公分。”张云鹏解释:“假如你的胸口贴在地上,炸弹冲击波就会直接冲击胸口,你表面可能没有受伤,但内脏已经被震坏了。”
在机工们的报国热情面前,艰苦的生活不算什么。当时,美国工程师给的计划是一周6个人一组装完1辆卡车,但南侨机工夜以继
日,发挥技术特长,竟然一组每天装完4辆汽车。这群南洋华侨子弟在崎岖的滇缅路上日夜奔忙,与云南的瘴疬疾病斗,与雨天路上的落石泥泞斗,与危险路段斗,同时还要与天上肆虐轰炸的日本飞机斗。

抗战期间,一辆吉普车通过滇缅公路惠通桥旁的老虎嘴
  据统计,19392月至19425月,南侨机工仅抢运军火、汽油、粮食等即达50余万吨,维修车辆数千余辆。10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牺牲在滇缅路上,没有一个逃兵。
   与张智源一同从新加坡回国的,有他的叔叔张金炳。叔侄二人一道在滇缅公路上开车运输军火等战略物资。张智源有文化,主要是从事文字工作,当时在运输中队担任中队长,到后来升至少校中队长。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张智源成为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昆明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云鹏说:“在那个年代,父亲一直不愿意告诉我们,自己回国抗日救国的那段历史。”

  编辑:龚春辉
  校对:叶剑华
  侨乡广记     2018-08-24  
       新闻来源:张云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