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然选项

时间:2025-08-28 16:54:45人气:105263来源: 欧华之声网

       本网讯:什么叫低空经济,为什么说低空经济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然选项?低空经济(Low-altitude Economy)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有人或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发展。低空经济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以及综合服务四个方面,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其相关产品主要有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市政管理、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等多种应用场景。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包括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方面,具有空间多维性、产业整合性、技术经济性的特征。

      2024年3月“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到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再到11月珠海航展上“低空经济馆”大放异彩。2024年11月23日,低空经济入选2024年度民用航空研究前沿热点词。2025年1月,上海首个直通酒店的低空载客航线试飞成功。2月14日,中国低空经济联盟启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项目。3月20日,美团无人机香港首飞。2025年3月,中国低空飞行开启“载人时代”。5月,浙江绍兴稽东镇龙东村至上海浦东的低空巴士正式通航。6月24日,成都启动低空经济示范场景气象观测试验计划。6月30日,举办低空经济项目战略合作暨首飞仪式。7月23日至24日,首届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

     海南自贸港发展低空经济是多重优势叠加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首先是自然禀赋优势,海南全年可供低空飞行天数超300天,气候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热带景观资源和海岸线资源(总长超1900公里),为低空旅游、物流等场景提供了独特应用条件。 ‌‌

其次是政策制度创新,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海南率先构建了覆盖省级区域的低空空管服务示范区,并实施“零关税、低税率”政策,进口飞行器航材可享免税优惠,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 ‌‌

       再就是产业协同效应,《海南省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建设9个通用机场、300条以上低空航线及8类应用场景,计划到2026年实现低空经济总产值超300亿元。 ‌‌

还有国际化战略定位,海南地处“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通过发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兴业态,可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实现与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商务通勤或物流运输。 ‌‌

       最后是区域经济互补,海南正推进白沙等县域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建设,计划到2027年建成12个智慧化起降场及试飞测试场,形成“低空制造+服务+应用”的融合生态。

       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通过空间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技术创新形成协同发展关系,共同推动城市治理的立体化、智能化升级。

基础设施共建支撑城市立体化发展,低空经济通过建设智能起降场、低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交通网络无缝对接,形成“空天地”三维感知体系。例如四川新投智城研发的“空天地一体化”系统,整合卫星、无人机和地面设备,实现城市三维数据实时采集。

       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提升治理效能,智慧交通管理‌,无人机实时监测交通流量,为路网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并在应急场景中实现5分钟快速响应;环境监测与应急‌,无人机搭载传感器开展大气质量监测、森林防火巡查,2024年博罗县通过无人机航拍完成全域地理信息采集,环境治理效率提升40%;物流配送革新‌,深圳等城市已开通无人机医疗物资运输专线,配送时效较传统方式提升60%以上。

       数据赋能驱动治理模式创新,通过建立城市低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飞行器实时轨迹、影像数据等信息,青岛构建的“智慧低空”平台已汇集26个无人机站点数据,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复用,节约行政成本约35%。‌‌

        低空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核心在于‌以低空技术为文创产业提供新表达形式‌,同时‌以文化内容为低空经济赋予灵魂‌,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实现双向增值。

        技术赋能,低空经济拓展文创表达边界。无人机拍摄突破传统限制,以高空视角展现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地貌),提供沉浸式视觉体验。例如敦煌莫高窟通过无人机航拍呈现洞窟布局与壁画细节,使观众能在线欣赏全景;大型文化活动(如音乐节、庆典)的无人机空中直播,动态构图增强艺术感染力;无人机表演融合灯光、音乐与编程技术,打造空中文化IP。如深圳湾“千机光影秀”通过10197架无人机编队呈现城市文化符号,单场吸引5亿次网络传播;低空旅游宣传片(如张家界、三亚景区)以航拍画面结合文化叙事,提升目的地吸引力。

        场景创新,文化内容激活低空经济价值。文化+低空旅游‌,西安推出“空中看兵马俑”项目,直升机游览融合历史解说;三亚开发“空中婚礼”套餐,整合婚庆文化与eVTOL技术;夜间经济升级‌,海口元宵烟花晚会搭配3000架无人机编队,演绎“海口故事”,创下规模纪录;银川文旅集团以“西夏陵‘塔灵灵’IP”为核心,开发300余款文创产品,并结合低空体验项目(如滚钟口“日出之约”)形成“IP+生态”体系;深圳千机秀衍生出周边消费、会展博览等联动业态,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超200%。

        融合趋势与关键支撑。政策驱动与技术协同‌是深化融合的两大支柱,政策支持,西安、银川等地将“低空+文旅”纳入产业升级规划,西安峰会签约50亿元重点项目加速产业链布局;技术迭代:eVTOL、无人机编队控制等技术推动个性化定制(如动态3D图案、交互式体验)。

未来3-5年,随着低空开放政策完善与消费升级,“低空+文创”模式将在智慧旅游、数字文化等领域释放更大潜力。

      低空经济通过优化交通网络、促进产业协同和制度创新,正加速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
     具体路径:
       一是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海南通过发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型飞行器,计划实现与东盟国家的快速商务通勤和物流运输,形成“空中丝绸之路”。同时,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推动低空经济与航运、公路等交通方式融合,构建多维度立体交通网络。 ‌‌

       二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低空经济涵盖无人机、智能航测、空中物流等新兴业态,与海南四大主导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形成协同效应。例如,空中物流可与热带农业结合,提升农产品运输效率;智能航测支持热带雨林资源监测与保护。 ‌‌

        三是优化制度环境,海南通过简化商业飞行器运营审批、探索跨境低空数据流动、实施无人装备关税优惠等创新举措,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海南模式”。例如,白沙黎族自治县计划到2027年建成12个智慧化低空飞行场点及配套设施,形成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网络。 ‌

        四是挖掘应用场景,海南利用丰富的空域资源和景观资源(如海岸线总长超1900公里、环岛旅游公路),开发旅游观光、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例如,白沙元门机场将发展航空器试飞测试基地,推动低空制造产业链发展。 ‌

       五是突破技术瓶颈,当前面临低空飞行器监管技术突破需求,海南通过国有资本集中管理优势(如海发控旗下机场集团运营多个通航机场),探索建立国内唯一航空数据及协调中心,推动多形态混飞示范项目落地。

       海南低空经济与AI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智能调度与安全优化,AI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提升飞行数据分析能力,可显著增强飞行安全性和效率。例如,智能调度系统能实时优化航班安排,降低延误风险,同时提高航班经济性与安全性。 ‌‌

其次是空中交通管理,AI在低空交通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升飞行器自主驾驶能力,简化商业飞行器运营审批流程。例如,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正探索AI算力基础设施在低空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

       还有无人机与智能装备,AI赋能无人机技术,使其在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领域实现精准作业。例如,无人机在热带特色农业中用于病虫害防治、施肥及作物监测,并计划拓展至跨境物流场景。 ‌‌

      再就是低空旅游创新,AI技术推动低空旅游场景升级,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实现个性化飞行服务预约。例如,华润海棠湾项目已将AI机器人融入文旅领域,未来将进一步优化高端旅居体验。 ‌‌

     还有跨境通勤与物流,海南作为“一带一路”节点,计划通过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实现与东盟国家的快速通勤和物流运输,构建“空中丝绸之路”。 ‌‌

      最后是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海南省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简化审批、跨境数据流动等创新举措,为全国低空经济提供“海南模式”。

       低空经济的核心优势体现在立体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多产业深度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增长等方面‌,其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战略价值,其核心优势在于:
      一是立体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传统地面交通限制,构建3000米以下空域的立体交通网络,可将深圳至珠海的地面3小时车程缩短至20分钟空中飞行;通过低空智联网实现空域动态管理,提升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形成“天空+地面”的复合经济模式。

     二是多产业融合创新效应,技术融合‌,集成无人机、eVTOL、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技术,带动新材料、新能源等关联产业发展;场景融合‌:覆盖交通出行(如绍兴至上海的低空巴士)、物流配送(美团无人机香港首飞)、农业植保(AI视觉识别系统监测作物)等20余个应用场景。

      三是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在浙江绍兴稽东镇等地区,通过低空经济项目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95%,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27%,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四是政策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国家层面连续出台专项政策,202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启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项目,形成制度优势;深圳、上海等城市开展低空载客航线试点,验证技术可行性和商业模式创新。

      五是发展特色与战略价值,区域协同发展‌,内蒙古依托地域优势构建低空航路网,广州形成低空经济企业集群,体现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eVTOL等技术全球领先,2025年低空飞行器出口量同比增长68%,重塑全球航空产业格局。

       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意义在于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为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其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万亿元。‌‌

       首先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低空经济涵盖研发制造、飞行服务、基础设施和综合保障四大环节,涉及近20个行业和300多个应用场景,形成万亿级市场空间。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通过融合航空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推动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先进装备研发,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例如,四川对低空装备研发项目最高给予2000万元财政支持。

        其次是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的创新突破,昆明运用无人机实现林草资源监测与巡护,巡检效率提升80%;杭州临平通过AI无人机完成集装箱堆顶危险区域监测,准确率达99%;四川、贵州等地建立低空应急监测网络,灾害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美团无人机香港首飞实现分钟级药品配送。

        最后是国家战略竞争力的关键支撑,《空域管理条例》实施动态空域配置机制,释放3000米以下空域潜能,2025年全国低空航线网络覆盖率提升至60%;中国eVTOL企业已获阿联酋10亿美元订单,技术路线覆盖倾转旋翼、复合翼等国际前沿方向,形成对欧美企业的技术反超。‌‌       (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