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黄河故事|典出河东之德孝文化

时间:2022-09-28 21:12:44人气:177406来源: 欧华之声网

        在中华文明词汇库中,有许多典故出自河东,见证着河东的古老厚重文明。仅与舜帝德孝文化有关的词汇便有不少。如:“祖述尧舜”,语出《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意为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来治理天下。儒家以孝悌为先,故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在河东这一地区,出现尧舜禹三位伟大首领。禅让与孝悌,作为标签,让那个时代成为历代儒家追寻的理想社会。

 

祖述尧舜

 

  【释义】

  孔子遵循尧舜之道。

 

  【出处】

  《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故事】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中庸》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永远学习与敬仰的楷模。

  就连至圣先师孔夫子都遵循尧舜之道,足见尧舜的神明和伟大。

  尧是传说中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他体格魁梧,聪颖仁爱,光明磊落,谦逊节俭,宽容礼让。年老时,推贤举能把帝位“禅让”给行事深谋远虑、仁义礼让、讲话诚实守信、和蔼可亲的虞舜,形成“尧天舜日”之盛世。

 

尧天舜日

 

  【释义】

  尧、舜在位的时期。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

 

  【出处】

  《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谓尧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宋代文珦《潜山集·卷九·梅雨》诗:“尧天舜日远,怀抱若为舒。”也作“舜日尧年”。

 

  【故事】

  舜继尧之后,定都蒲坂(今永济市),他心系天下,施德于民。

  “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他大施仁政、定法典、选人才、治荒洪、播五谷、勤躬耕、创建五常、统孝天下。舜继承尧的做法,启用贤能,委托大禹、后稷、皋陶、伯夷、契、龙等二十二位贤能大臣,在水利、农业、刑律、典乐诸方面进行了治理、开发、研讨、发展。《史记·陈杞世家第六》中说:“舜之德可谓至矣。”舜帝所缔造的“德孝”风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风、社风、国风,源远流长,世代传颂,植根华夏,享誉全球。

 

 

出口成章

 

  【释义】

  意为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作诗文不必起稿。

 

  【出处】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淮南子·修务训》:“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故事】

  相传虞舜行为和言论都很规范。据说,舜生下时眼睛就和一般人不同,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所以看东西比一般人看得透,看得远。一只眼睛实际就是两只眼睛重叠,对人对事都看得清楚明白,做起事来都合乎道义,说出话来就是一篇文章。

 

南风歌

 

  【释义】

  相传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歌谣。此古谣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

 

  【出处】

  《史记·乐书》:“故舜弹无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有黄龙兮自出于河,负书图兮委蛇罗沙。案图观谶兮闵天嗟嗟,击石拊韶兮沦幽洞微,鸟兽跄跄兮凤凰来仪,凯风自南兮喟其增叹。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故事】

  舜生于蒲坂兴于蒲坂,受禅于尧,身负众望。以孝兴天下,定五刑,通度量,明音律,学礼制,作为一代贤明君王,励精图治,富民兴邦,使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雏形,开辟了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的历史道路,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舜的时代,是中国农业文化成熟时期。农耕生产的经验和能力是取得社会地位重要条件,传说他的先祖虞幕能“听协风”,就是擅长观察天气变化,帮助人民种好庄稼。舜也是农业生产的好手,他躬耕历山,因为庄稼长得好,远近人们都来参观学习。他还是建房、淘井、捕鱼、制作陶器的好手。加上他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在当地威望越来越大。最终为尧王选中,受禅为王。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仿佛是自吟自唱,陶醉于百花芬芳,又好像是击节高歌,胸怀天下之志,许许多多难以言表的情怀荡漾胸中。全诗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辞达意显,体现了典型的楚辞风格。

 

舜耕历山

 

  【释义】

  虞舜自小家境清贫,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他在历山(今垣曲历山舜王坪一带)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出处】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故事】

  《孟子·离娄章句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虞舜。姓姚,名重华,河东永济人。传说舜的生母去世早,继母经常虐待舜,甚至常唆使丈夫(瞽叟)和亲生儿子(象)加害于舜,但舜命大,屡次逃脱了死亡厄运,且不记恨,依旧孝敬父母,关爱弟妹。舜在历山耕作期间,仍旧不违孝道,大地鸟兽皆为之感动,便有“象可代其耕,鸟可代其耘”之说。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他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且舜待家人“大贤大度”,待异类也有一颗善意的心。

 

孝感动天

 

  【释义】

  虞舜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出处】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虞舜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生于蒲坂兴于蒲坂,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王安吉)

凝聚侨心 

为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