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示范区建设在行动|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全市“三农”工作十年综述

时间:2022-11-04 05:57:09人气:137231来源: 欧华之声网

 

  记者 韩维元

  深秋时节,位于中条山南麓的盐湖区西姚村皂荚生产基地,已经生长近10年的千亩皂角林绵延起伏,一棵棵皂角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皂角,老百姓不仅告别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历史,还真切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每年四五月,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大樱桃生产基地、国家级水果出口安全示范区的绛县大樱桃产业基地里,桃农们最关心的,除了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樱桃,还有每天的航班,因为这些大樱桃很大一部分要从这里出发,以空运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向前,来到荣河镇庙前新村,一栋栋造型雅致的晋南民居整齐林立,错落有致的绿化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向西远眺,“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画卷宛若置身“江南”。

 

  田畴沃野尽“丰”景,乡村气象换新颜。10年来,一个个田间乡村里的小故事,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文章,书写在河东大地上。

农业,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走进位于稷山县化峪镇吴嘱村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山西晋龙集团生产车间,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加工设备映入眼帘,随着传送带缓缓移动,一枚枚鸡蛋通过清洗、消毒、光检、称重、喷码、分拣、包装……被发往全国各地,全程实现了自动化。

  “目前,我们蛋鸡存栏800万只,年产鲜鸡蛋12万吨,蛋鸡饲料80万吨,有机肥20万余吨,每年转化农副产品75万吨,带动农林牧交通运输等十多个行业增收20亿元以上。”山西晋龙集团副总裁王连生介绍说,目前,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5个乡镇78个行政村14.85万人,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饲料加工”等利益联结模式。

  乘坐大西高铁驶过临猗县庙上乡鲜枣基地,车窗外的鲜枣大棚绵延数十公里,宛如滚滚浪潮,随着高铁的飞驰“翻滚奔流”。这浪潮之下,就藏着临猗百姓致富的“摇钱树”。

 

  庙上乡因枣而兴,因枣而名。10年来,庙上乡依托鲜枣产业发展优势,逐步把露天种植普及成为大棚种植,使庙上鲜枣产业成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设施枣业集聚区。

  “目前,庙上乡鲜枣产业不仅探索创新出了矮密早栽培、生物防治、设施大棚等六大技术,将鲜枣货架期由传统的两个月延长至6个月。同时,还将庙上鲜枣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50亿元。”临猗县委常委、庙上乡党委书记段存乾表示。

 

  作为山西的“粮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运城虽然有着面粉、苹果、枣等诸多农产品,但却因为品类太细、各自为战、品牌缺乏严苛的认定授权及退出机制而导致这些“特”“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并不强。

 

  如何集全市之力、抱团发展,打造一个能够代表运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成为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着眼于这一实际,围绕“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运城市制定实施了“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三大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战略,以“三个运城”农业品牌为牵引,在全市初步建立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品牌运营机制。

 

  与此同时,依托全市100余个“特”“优”农产品品牌和500余种“特”“优”农产品,以“运农优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切入口,着力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发展矩阵,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让全国消费者更加便捷地购买到运城优质农产品。

 

  10年来,全市累计认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17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5个,山西功能农产品品牌14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和“圳品”8个,品牌数量稳居全省榜首。

 

农村,成了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走进万荣县周家庄村党群活动中心广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鲜红大字映入眼帘,宽敞明亮的党员活动室、标准化的便民服务站、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村民们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喝的是自来水,取暖用的是空气能,厕所也用上了水冲式马桶;走在巷道里,新铺的水泥路笔直平坦,两侧各类文化墙在错落有致的绿植映衬下格外醒目。

 

  村民们逢人便道:“住在我们村,舒心、惬意,叫去城里住都不去!”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美丽乡村,10年前还是当地典型的“脏乱差”。而今,这样的美丽乡村在万荣已经达到200多个,占到全县的90%以上。

  葡萄一直是盐湖区金井乡贵家营村的主导产业,由于受技术、品种及销路等因素制约,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特而不优的问题。面对这一实际,贵家营村与山西蒙客利肥业有限公司合作,先后引进了禾正保鲜库项目和蒙金水果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

 

  “仅这两个项目,每年预计集体分红在20万元左右。加上村里引进的服装厂,预计今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可以突破30万元大关。”贵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尉忠朝高兴地说。

  10年前,像贵家营村一样,集体经济收入在万元徘徊的村几乎涵盖了整个金井乡。痛定思痛,为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金井乡围绕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能力、释放发展活力的目标,以盘活经营集体资源资产为核心,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模式和推进方式。

 

  通过引导乡贤、大学生、致富能人和复员转业军人回乡创业,一大批适合农村发展的好项目逐步在金井乡落地生根,并以此探索出了“集体+村民+公司”等发展模式,逐步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调整了种植产业结构,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10年来,全市以改革破解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发展难题,创新推广了“五个统一”全程托管模式、“按需点菜”半托管模式和“个性化”单环节托管模式,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农乐模式”,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等机制,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农民,成为人人羡慕的新型职业“绿领”

  今年50多岁的芮城县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陈世朋见证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在他所在的合作社里,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深松整地联合机、播种机、旋耕机、自走植保机、大型遥控无人机等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应有尽有。

 

  “农业要想赚钱,必须走科技现代化的路子,打药不用去田里,浇水手机上就能操作,耕种全部机械化,这才是现代农业该有的样子。”2012年,陈世朋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申请加入了芮城县东恒农机专业合作社。10年时间,他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单是各类农技证书就拿了五六个,收入也从1万多元增加到10万余元。

 

  在万荣县,职业农民有个形象而贴切的称谓——“绿领”。在里望乡上井村,“千树一味”家庭农场负责人黄春娟就是其中之一。

 

  几年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的黄春娟回村创业,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她从一个不懂技术、不懂管理、不知道种什么的女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着11个日光大棚。

 

  你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乡村振兴,人才先行。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万荣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脱产培训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整合县农业农村、人社、果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组建了果园大学,下设苹果学院、桃果学院、樱桃学院、梨果学院、葡萄学院5个学院,每年培育职业农民1000余人。

 

  在此基础上,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邀请专家开展果业“流动课堂”和技能培训,以现场指导、网络连线等方式,带动果农实现技术、思想“双提升”,使一大批农民成为“绿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万荣县西村乡聚善村村民王建全家的大门口,“星级文明户”标识格外显眼。“我家现在是五星级文明户,走到哪里都被人尊敬,这可是真金白银买不到的荣誉!”王建全笑着说。

 

  “小评比”促进乡风文明“大提升”。通过“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有力调动了群众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了基层治理新动能,实现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丰、乡风民风纯的乡村治理新气象,以“星”为荣、创“星”争“星”追“星”成为群众的新风尚。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10年时间,运城不仅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也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广袤的乡村处处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时代新画卷。

 

  来源:运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