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会华侨文化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余源汉(广东开平)
时间:2022-12-20 19:02:03人气:97493来源: 欧华之声网
漫谈新会华侨文化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余源汉(广东开平)
新会古称冈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也素有“葵乡”、“水果之乡”、“陈皮之乡”、“鱼米之乡”之称。2020年11月第七次人口普查,新会区常住人口90多万人,海外侨胞、港澳台乡亲约78万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有“国内一个新会、海外一个新会”的说法。新会籍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历尽艰难困苦,无惧流血牺牲,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为旅居地的可持续发展、繁荣昌盛作出不懈努力。他们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资赠物,兴学育才,敬老爱幼,捐建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美术馆、侨梓楼、凉亭、桥梁、水泥路、自来水工程、侨联大厦等公益事业,还设立奖教奖学、敬老助残等基金,涌现出叶汉、黄克兢、崔德祺、马观适、陈经伦、黄球、利铭泽、利荣康、梁华济等一大批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德才兼备的善长仁翁。我们要向广大大、中、小学生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促进德育教育方式多元化。
一、新会华侨文化资源丰富,适合多元化开展德育教育
遥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虽身居他乡,但心系桑梓,情牵故里。他们在海外经辛勤劳动积蓄了一定的财富后,常常会回乡办三件大事:置田地,建房屋,娶媳妇,造就了新会华侨兴建的碉楼众多的现象。这些碉楼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的长廓”,是华侨爱国爱乡的见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华侨是革命之母。”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人们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对华侨的赞誉。在社会变革时,他们支持进步的一边,或站在战斗的前列。如会城籍的伍廷芳出生于马来西亚,曾在伦敦林肯法律学院深造。辛亥革命后积极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1922年4月兼任广东省省长,陈炯明叛变时,他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一边。在抗日战争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远在外洋的侨胞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他们有的成立抗日救亡组织,不遗余力支持祖国抗战;有的远涉重洋,毅然回国参战。如华侨郑潮炯将“请同胞买救国瓜子,得款悉救济祖国孤儿寡妇,郑潮炯叩”刻在印章上,鼓励马来西亚沙巴州华侨华人积极捐款救国,以救济祖国抗战中的伤兵、难民和孤寡。如罗坑籍的陈瑞祺在香港经商,抗日战争时将千吨货轮“黄石公号”无偿应征,自沉堵塞长江口,阻止日舰进犯南京。又如澳洲华人第一位飞行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教练阮来,曾率领美国空军打败日本空军的“神风敢死队”,直捣黄龙,和联军一道进驻东京,等等。海外华侨用自己的爱国之心和鲜血生命,在抗日救国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广大侨胞也为家乡的发展和兴盛谱写了不朽的光辉篇章,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华侨华人不惜变卖海外资产,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如1959年底,梁葆常兴致勃勃地从加拿大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并把在加拿大的资产全部转回祖国。回国后,他身兼多职,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尽管当时国内条件异常艰苦,他却从不抱怨。他觉得参加祖国建设,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自豪!可以说,新会籍旅居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长期的劳作中形成的艰苦朴素、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崇文重教、扶困助弱、爱国爱乡等宝贵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二、深挖华侨文化资源,促进德育教育多元化的重要意义
新会华侨文化史是华侨华人的血泪史、辛酸史、抗争史、创业史、奋斗史,蕴含着华侨华人不畏艰苦、顽强拼搏、勤俭节约、崇文重德、孝老爱亲、敦睦乡谊、慈善为怀等崇高品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华侨初到陌生的国度或地区,浪迹天涯,往往遇到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法例不明、更无资金本钱等诸多困难,但他们有一股拼劲,有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想尽办法,排除万难,在异域他乡奋力开辟一片新天地,并逐渐立足、生根、开花、结果。如新会华侨中学荣誉董事长黄球出身贫寒,早年到香港谋生、闯天下;新西兰牛油第一人周祥,幼年到新加坡时曾在一富家当仆役。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利用这些华侨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奋发向上、追求卓越、勤劳朴俭、尊师重教、乐于助人等方面的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利用华侨文化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经和方法
(一)宣传渠道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新会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必须大力宣传,要做到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影响力大幅提升,让华侨文化呈现出永久的魅力,焕发出时代的风采。对学生宣传华侨文化,可利用墙报、黑板报、校刊校报、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侨刊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使华侨文化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如为更好地弘扬侨乡文化,搭建新会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新会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江门高校青春侨文化形象大使挑战赛”,让侨乡文化走出去,新侨文化筑起来,擦亮新会名片,实现少年强则国强!又如新会冈州中学文艺晚会时,学生演唱了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把根留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华侨身在海外心牵祖国、永远记住是龙的传人、落叶归根的精神和情结,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新会华侨中学举办第一届元旦校友足球对抗赛时,以“侨中人,侨中魂,侨中子弟不忘本”为主题,以球会友,以球忆校,在绿茵场上展开精彩的角逐,充分体现了侨中人顽强拼搏、团队协作和感恩怀念先侨的精神。
(二)编印校本教材,让华侨故事入课堂
校本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乡土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接地气,所说的故事或情景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将华侨爱国爱乡的感人事迹编写成《XX华侨文化》、《XX华侨史话》等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增进学生对华侨的了解和认识,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也使学生学得入脑入心,事半功倍。如新会华侨中学组织编写了《五十年的足迹》、《新会华侨华人史话》等校本教材,利用华侨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展特色教育,在校园内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氛围。新会陈经纶中学也编印多本乡土教材,学生卢燕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我更多地了解到了家乡的人和事,了解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的感人事迹……”
(三)校园文化熏陶,潜移默化教育
我们要在校园内营造华侨文化氛围,立德树人,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我们可以将捐资支持学校建设的华侨的名字命名各大楼及馆室,或刻石立碑留念;也可以把华侨的题词警句等设置在校园适当的地方,如新会华侨中学为表彰华侨对学校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用花岗岩刻制多块《捐资芳名录》石碑;设立荣誉董事长黄球先生半身铜像,他勉励师生的“体健第一,品德至上,学问之功,贵乎勤奋”的校训,用石刻的形式铭记;梁华济先生“求真知、立品德、明国情,知任重”的题词,也刻在碑廊上及印在学生刊物《涛声》的扉页里;还建立校史室,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四)走进校外德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校外德育基地能搭建起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熏陶道德情操,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梁启超故居、周恩来视察新会纪念馆、大鳌桃荫别墅、小鸟天堂、双水镇背基抗日纪念公园、新会博物馆、宋元崖山海战遗址和崖山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志存高远,勿忘历史,不屈不挠,珍惜现实,坚定信心,面向未来。
(五)加强文化交流,提高师生修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会华侨文化资源,加强与海外与港澳台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联系,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以“传承中华育英才,融汇国际树精英”为目标,以开放、包容、共赢的心态,培养具有精英气质、平民作风、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材。新会一中、陈经伦中学、陈瑞祺中学、李文达中学、梁启超纪念中学、东方红中学等与香港、澳门甚至是海外的学校积极开展结对、友好交流活动,澳门教业中学代表团到新会一中进行艺术交流时,在艺术节上献唱了《城南送晚》、《午后》等节目,增进了两校的交流与情谊。这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开阔,英语口语能力得到加强,全球意识得到增强,开拓进取精神得到弘扬,达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预期目标。
(六)大力弘扬华侨敢创敢搏的精神,为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增添新元素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在甜蜜的环境中长大,有的甚至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经受过重大的困难与严重的挫折,面对生活会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拼搏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敢想敢创敢拼精神,我们可利用华侨华人的悠久历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早期的华侨为了生存,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漂洋过海,背井离乡,远航务工,从“卖猪仔”到移民潮,从“金山伯”、“华侨女”到融入国际大舞台的企业家、科学家,他们历经千辛万险,付出巨大代价,勇于面对挫折,开拓了一项又一项令人瞩目的千秋伟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要向学生大力宣扬这种顽强拼搏、生活俭朴、永不懈怠、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切实做到面对困难不妥协,身处逆境不低头,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担当,善作为,坚定不渝,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与文献:
〔1〕侨乡文化探研——五邑华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葳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张运华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3〕弘扬“爱国爱乡、自强不息”的精神,达达文档网。
〔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