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耕耘织经纬 侨心共绘同心圆——“丝路苏侨情”2025海外华文媒体看江苏活动综述

时间:2025-04-17 00:11:32人气:125284来源: 欧华之声网


        千年丝路,驼铃悠扬;潮涌东方,同心圆梦。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无数江苏籍海外侨胞凭借拼搏精神、卓越智慧和桑梓情怀,在异国他乡奋力打拼,不仅实现了个人事业的腾飞,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纽带。 江苏省侨联携手新华日报同心圆创新中心、江苏省侨联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国际传播专委会联合推出“丝路苏侨情”2025海外华文媒体看江苏系列活动,选取5位江苏籍侨胞,通过海外华文媒体视角,专栏呈现他们搏击风浪的创业故事,记录他们润物无声的文化坚守,聆听他们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         
 
        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准“江苏坐标”   
 
       从东南亚到非洲,从拉美到欧洲,江苏侨商始终以敏锐的商业嗅觉捕捉全球产业机遇,成为祖(籍)国与住在国经贸合作的“润滑剂”。马来西亚江苏总商会总会长孙建炜深耕东盟三十余年,以“同频、共振、共鸣、共发展”为核心理念,在中马资本对接中开辟新赛道。2023年创立南海资本,将中国数字金融技术引入马来西亚,填补当地互联网支付空白。“我们与马来西亚央行反复沟通,用示范工程证明中国技术的可靠性,最终拿到支付牌照。”他坦言,这不仅是商业成功,更让马来西亚看到中国技术的开放与包容。
       
        如今,南海资本正推动江苏企业与马来西亚技术合作,探索出“技术引进+项目投资”双轮驱动模式。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南通籍侨商朱文杰演绎着从物流先锋到产业领航者的标杆。1999年踏上这片热土的他,从单一物流业务起步,2008年敏锐抓住跨境电商机遇,打造中马供应链网络。“马达加斯加有丰富资源,南通有智能物流技术,我们要做双向开放的枢纽。”他推动南通企业“走出去”,同时将非洲优质农产品“引进来”,让南通家纺、建筑材料与非洲矿产、农产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优势互补。  
 
 
      让吴韵汉风在世界舞台绽放   

        文化认同是最深厚的纽带。五位侨胞以教育、公益、文旅为载体,让江苏文化“走出去”。巴西圣保罗“天天华侨教育学校”由扬州籍校长孙燕萍婆媳俩创立,历经十四年发展,从“行李带教材”的艰难起步,到构建“中文+葡语+课业辅导”的数字化教学体系,如今已成为巴西华文教育标杆。
     
      “我们把扬州园林、蓝印花布融入课程,让巴西孩子在桑巴节奏中感受中国诗词之美。”她还计划推出江苏主题游学,带拉美青少年走进江苏,让吴文化与拉美文明在互鉴中共鸣。德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主席李阿平是中德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推动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她不仅助力德国卡尔迈耶纺织机械项目落户常州,更在法兰克福创办中文学校,培养数千名中德双语人才。2023年,由她推动的Philippsruhe皇宫中文导览系统上线,让中国游客能够在德国古堡中聆听中文讲解。 
 
 
       从“项目输出”到“生态共生”   
     

        在非洲基建领域,江苏侨商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标准”的跨越。肯尼亚瑞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顺祥参与蒙内铁路、内马铁路等标志性项目,面对西方对中国标准的质疑,他用事实说话:“蒙内铁路通车后,客运量远超预期,周边国家主动要求接入中国标准铁路网。”他提出的“非洲基建江苏方案”,将中国技术、设备、管理与非洲本土需求结合,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在中马合作中,孙建炜同样强调“共商共建共享”。
         他主导的工业园区项目,邀请中马企业代表共同制定运营模式,“我们不是简单投资,而是让双方在规则制定中实现利益共享。”这种理念在数字经济领域同样见效:南海资本协助江苏企业在马来西亚建立本地化团队,将中国数字娱乐产品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实现“技术出海”到“文化出海”的升级。 
 
 
        从“个人奋斗”到“时代担当”   
  
        五位受访者的故事,始终贯穿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苏商基因。陈顺祥在肯尼亚疫情期间,带领企业为当地医院捐赠物资;朱文杰将南通张謇的“实业报国”精神带到非洲,推动中马环保技术合作;李阿平在德国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用行动证明江苏侨胞的善良与博爱……江苏侨胞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丝路精神,是跨越山海的守望,是共赴前程的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江苏侨领们也注重全球化中“后继有人”的布局。孙建炜建立南海资本与江苏高职院校合作机制,培养了解江苏和马来西亚两地市场和文化的人才;孙燕萍在巴西推出“金砖人才计划”,拓宽华文教师培训路径,为华裔青少年搭建回国升学通道……这种“双文化”身份,正是新时代侨商精神的传承密码。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
         “丝路苏侨情”2025海外华文媒体看江苏活动,不仅是五段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新时代江苏籍侨胞群体的奋斗缩影。他们以资本为笔、以文化为墨、以人才为纸,用他们对家乡的赤子之心,造就丝路之上最动人的风景,在“一带一路”画卷上书写着江苏与世界的共生故事。  
          新闻来源:省侨联文化交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