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到2025年,44年来,南京行知苑(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潜心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以一所乡村学校的情怀和自信,积极分享教育成果与智慧,开展丰富多元的对外交流活动,先后有107个国家和地区13000多名师生前来交流学习。由此,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昔日落后偏僻的乡村小学,成为现代化的教育集团,正勇敢自信地走向世界。我们的师生以及海外众多走进行知苑的师生,是这一进程的最主要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一、 培养自信友善的时代新人
我们坚信,乡村少年儿童同样需要并能够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此,我们强化他们“小主人”、“小先生”、“小朋友”的角色,努力让他们做文化自信的传承者和全球视野的拥有者。
我们充分挖掘行知文化、乡土文化、南京文化和长江文化资源,将其系统化融入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课程中,让师生在传承与展示中确立文化主体性。他们自信地展示乡土生态教育场景和中华文化魅力,热情与自信感染了众多海外师生。
新加坡培群学校的同学们在与行知学生交流后说,“我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很友善,表现的很自信,在我们说话时,他们都专心聆听,我们可以和他们一样热情自信”。
黄嘉奕同学和前来开展交流学习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桑国际学校卜美雅成了好朋友,进而带动两个家庭也成为友好家庭。临别时,她送给她们自己的国画作品,成为她们最喜欢礼物。回国后,黄嘉奕继续通过微信与她们保持联系,还积极地教他们中文,成为备受赞誉的文化交流小使者。
二、 搭建开放多元的成长平台
我们认为,最好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人参与的交流。师生们在交流中,缔结友谊,开拓眼界,看到自己,加速了自身成长。我们首创“国际行知班”友好交流项目。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互联网建立常态化、灵活深入的交流机制(如结对通信、节日共庆、主题分享)。师生,站在了对外交流的舞台中央。
作为国家汉推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学校自2009年起承办“外国本土中文教师研修班”和“爱心教育研修班”等。研修设计强调沉浸式体验(走进校园、对话师生、感受文化),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递,更在于激发学员回归岗位进行教育实践的“冲动”和“希望”。这种情感与理念的触动,是更深层次的教师成长方式。
面对疫情挑战,我们构建“南京行知苑云播中心”。搭建“1+N”云播平台(校内8个主题直播间+校外文化资源),制作发布陶行知故事、文化场景云课程(如林散之纪念馆、中山陵、长江等)。创新性地将马来西亚教师研修班、新加坡学生中华文化浸濡活动等对外交流活动移至线上,策划“中国校园实景导览”活动,联动全国6所特色学校进行直播,让海外学员突破时空限制,深度感知中国教育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云播中心成为后疫情时代持续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支点。
三、 共享生动美好的教育智慧
交流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奔赴。与美国学生的互动中,让行知师生体验到真诚的人际连接超越文化差异的力量。澳大利亚“领袖营”带来的“少就是多”理念,带给我们以教育实践的反思。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深深触动着行知师生,强化了自身传承文化的责任。
通过持续的项目化运作(中华文化浸濡活动、汉语教师研修、孔子课堂、“一带一路”行知教育论坛、中国寻根之旅等),南京行知苑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下的持续实践,转化为可分享的中国教育智慧。
南京行知苑的实践证明,乡村学校,同样可以依托本土文化、先进理念和主动开放的态度,办出具有独特影响力的教育。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教育应超越“农村城市”、“中国外国”的二元划分,共同致力于构建打破边界、共享智慧、培育新人的“世界学校”。
2023年,南京行知苑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是对学校40多年扎根乡村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学校对外交流工作的褒扬。南京行知苑,将立足中国大地,永远走在“世界学校”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