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见证清华学子让文创走进山野乡村开花结果——采访温州楠溪国际艺术村乡村画廊周建朋院长视频新闻

时间:2023-06-17 00:48:00人气:128631来源: 欧华之声网

   本网讯:1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浙江省侨联、温州市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奋进先行区”2023海外华文媒体浙江采访行活动走进温州楠溪国际艺术村乡村画廊参访,见证清华学子让文创走进山野乡村开花结果的感人故事,记者现场采访了温州楠溪国际艺术村乡村画廊周建朋院长,见视频新闻。
      今天,清华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宣传处副处长曹晓婧,浙江省侨联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部部长赵加慧,温州市侨联党组书记吴娜丽、主席南品仁等参加有关采访考察活动。
     晚间,温州楠溪国际艺术村乡村画廊周建朋院长给记者发来了自己的文稿,谨发表。  


     半村丹青 半村烟火——从艺术走进乡村到点亮乡村的实践探索
       ——周建朋(清华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大理大学滇西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


   
    从上个世纪初晏阳初、梁漱溟等先生便开始展开乡土运动,改变中国的“愚、贫、弱、私”,费孝通先生也深入研究了乡土中国,吴良镛先生则全面梳理了乡土民居的发展脉络。而永嘉箬溪艺术村的艺术乡建也正在新时代背景下延续着这些先生的乡建成果在往前探索。尝试艺术与乡村的结合,正是新形势下乡土中国突破文化困境,寻得新的发展的路径。

 
    箬溪艺术村与大多数乡村一样,资源稀缺,资本有限。六年来通过开展“艺术乡建”实践,营造了“半村丹青半村烟火”的诗意乡村,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富裕的幸福社区新模式。

   
    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以艺术为核心要素,推进低成本“美学微空间”营造。箬溪村的空间改造遵循自然原则,追求个性化,不做大拆大建,既保留了乡村的原汁原味,又体现出精致和创新,走的是一条低成本、去同质化之路:农民菜地改造成艺术家园地,废弃小学改造成美术展览馆,闲置农房改造成艺术图书馆、山水画馆、书法馆、文创馆、画廊、艺术品交流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酒吧等,“美学微空间”自然地植入乡村建筑中。

    箬溪村营造的并非纯粹艺术空间,而是兼顾生产生活生态需求,因此在功能分区上做了科学规划:以箬溪为界,溪南属艺术区,艺术空间林立,有高雅艺术创作和艺术品销售;溪北属生活区,充满市井烟火气,可以满足游客吃住购物等多种需求,也为村民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如今还成立合作社,数十家农户参与生产。也在村中植入“矿物质颜料生产基地”“青绿山水文创研发基地”“装裱工作室”“艺术品交流中心”“乡村画廊”等,带动村民的就业和创收。

   
     (二)以乡贤为核心,凝聚“高粘度”的乡村振兴社会资本。信任和集体意识缺失已成为影响当前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推进的无形障碍。一开始,箬溪村也曾面临着几个人在干、村干部彷徨、村民观望的局面。在乡贤的推动下,20多名艺术家、企业家、退休干部组建成村乡贤参事会,带动成立了8支队伍:负责环境卫生的“半边天志愿团”,制作手工扇子的“银发文创团”,出谋划策的“荣誉村民团”……企业家们纷纷出资出力,村民们被热烈氛围所带动,已有20多户将宅院改造成各种艺术空间和民宿空间。共富微工厂的落地带来了村人左右的就业。传统社会资本被激活,新的“乡村共同体”逐渐形成,社会资本、艺术资产和工商资本形成良性互动。艺术家乡贤主导的乡村振兴,既富可“口袋”又可富“脑袋”。


   
   (三)以高端艺术活动为载体,助力小乡村与国际艺术圈接轨,让乡村更具书香味和人文气息。依托楠溪江“山水诗发源地”“宋村群落”等金字招牌的影响力,将“永嘉论道——象思维与中国山水画”“当巴黎遇上温州---中法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当伦敦遇上温州---中英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高端艺术活动引入箬溪村。马上又将举办“当米兰遇上温州——中意艺术家温州写生与展览”活动。这些活动既是“洋到底”,又是“土到家”,乡村烟火气与国际艺术潮流合一。高端论坛、艺术展开在田间乡野,艺术大师们在小村的古树下、庭院里支起画架,画下了一批关于楠溪江的作品,这是无法估价的财富,乡村多了一份文化气息,村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箬溪村,在没有大投资大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了与国际艺术接轨,近年来频频登上国内外主流艺术媒体,也获得了“美育村”“未来乡村”“幸福村社”“三A村庄”等殊荣,还引起省政府参事室和国务院参事室的关注。


 
   三个启示
  • 充分发挥艺术家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当前资本下乡面临着普遍性困境:只有建筑的堆砌,没有核心和持续创新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群众受益难、项目推进缓慢、发展不可持续等。政府应加快引导那些有理念、有情怀、有实力的艺术家乡贤参与振兴乡村。一是县级层面要建立艺术家乡贤资源库,积极对接在外永嘉籍书画、设计、创意人才,加快“艺术乡建”人才资源整合;二是要设立艺术家乡贤联盟组织,提供条件让更多的艺术家乡贤参与交流、出谋划策;三是要引导艺术家与资本对接,重点支持高品质旅游和乡村美育实践,让艺术创新撬动更大社会价值。正如浙江省政府参事胡坚所说,来了一个人,可带活一个村。

    
  (二)推广低成本高品质的乡村微改造精提升模式

当前乡村振兴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的将农房一拆了之,有的建筑风格“千村一面”,投入大、成本高,村民还时常“不买账”。建议推广低成本高品质的乡村微改造精提升模式。一是开展乡村“美学微空间”营造,不搞大拆大建和涂脂抹粉,在不破坏自然肌理和生态原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软性资本的精准注入,强化文化意境和整体氛围的精致化打造,形成“白天看花丛,晚上看灯笼”的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气息。二是艺术家驻村模式的形成,鼓励以艺术家为主导的空间改造模式,充分赋予艺术家进行空间创意的自主性,对艺术家工作室入驻乡村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奖励补助。艺术家驻扎在村里,艺术根茎深入艺术村土壤,艺术的藤蔓攀爬在艺术村的墙上,艺术精品由此诞生,同时又反哺给乡村,成为一种艺术的“地瓜经济”模式。“文化是艺术的根茎,而艺术是文化的绽放”。

   
  (三)引导美丽乡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走出去

原本籍籍无名的箬溪村通过艺术成功连接世界,声名远播海外。借助艺术家的独特思维方式,以艺术形式将永嘉乡村之美传播到海外。
    一是建设“最美国际山水写生基地”。以艺术为枢纽加快乡村文旅融合,依托楠溪江沿线的美丽乡村,打造“最美国际山水写生基地”等名片。到目前为止已经签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十几所美术院校来永嘉写生,在不久的将来能签约数百所院校,每年引入50万人次,这些写生创作的作品将是永嘉的一笔可贵文化财产。
    二是继续举办“遇上”系列活动。尽可能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安排在美丽乡村,以生态、文化、艺术为主线讲好永嘉故事,讲好温州故事,推动广大乡村走出去,主动与世界接轨。继续举办“遇上”系列活动,继中法、中英后,举办中意、中希、中美等国际活动,引入著名国际艺术家,使永嘉不断国际化。
    三是加大引入艺术家驻村力度,在已有的六位驻村艺术家基础上,再引入数十位艺术家。
    四是搭建浙南闽北赣东地区的艺术品交流中心,定期举办艺术市集,将箬溪村建设成为全国“艺术乡建”标志性项目,为国家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浙江省永嘉县箬溪艺术村开展的“艺术+乡村+产业”实践,通过“微景观改造”、“乡贤回归”、“国际艺术交流”三条举措,探索出“半村丹青 半村烟火”的艺术乡建模式,走出了一条与工商资本下乡不同的乡村振兴路径,其文化价值转化、乡村资源整合的成果更显著,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足。箬溪村的探索经验,对化解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资源、资本瓶颈问题,助推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新一代村民的整体素质,充实村民的精神生活具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