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沙堆的浓浓乡梓情 ——原创 黄柏军 

时间:2025-02-06 14:27:12人气:105366来源: 欧华之声网

        侨乡沙堆的浓浓乡梓情

       

        本网讯: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辖区内的沙堆镇又是侨乡中的侨乡。沙堆镇位于新会东南部,东、南邻珠海市斗门区,西连古井镇,北接古井镇、珠海市斗门区,陆路和水路交通发达。清末民初以来,沙堆镇乡亲大量出洋谋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今天,祖籍沙堆的华侨、华人已经发展至近4万人,散居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乡亲比家乡人口还要多。

 

        2021年9月,我率队到沙堆开展侨情侨史调研,惊喜地发现了多处华侨建筑散落在该镇梅阁村、独联村、那伏村等。从这些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的华侨建筑身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沙堆籍海外侨胞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关爱和支持。

 

古巴桥:万里鸿雁爱乡情

 

         在沙堆镇那伏村,有一处著名的华侨文物,近百年历史的侨捐桥梁:古巴桥。当年为什么要建造古巴桥?

 

▲黄柏军(右二)陪同暨南大学侨史调研组成员、沙堆镇侨务工作者开展沙堆镇侨文物调研

 

        民国初年,那伏村村民在村东头修筑了一道弧形的长堤,并在堤上种上荔枝树,仅仅数年功夫便长成一条荔枝林长龙。此堤北起那伏村教堂里北山鸡包(山丘名)坡脚的上干坑(土名),南达东庆里南的鸡尾驳(土名)的竹口,向东弯出,全长1000多米。塘下坑出口处间于长堤之中,划若鸿沟,把长堤一分为二,造成南北交通阻断,当时虽有简便的木桥可供村民小心通行,但过往行人走至此处深感不便,村民祈盼能建一座大桥,但是苦于村中钱财不足,一时不能成事。

 

        古巴桥的修建为村民们解决了出行的不便。该桥于1927年冬动工,至1928年夏建成。古巴桥又被当地乡民称作“洋灰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建筑物使用西方水泥还是比较时髦的事情。“洋灰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0.35米,宽1.65米,厚0.18米,单孔拱桥,两边桥墩高约4米,桥面两边护栏也是用混凝土捣成。村民原本为这座桥梁命名为“那伏长堤桥”,但由于建桥经费多由旅居古巴的乡亲捐款,最后为表彰旅居古巴侨胞的贡献,遂命名为“古巴桥”,并在桥护栏两边均刻上“古巴”字样的水泥凹字以作纪念。那伏村父老当年曾经树碑于桥头,铭刻捐款者之芳名。时至今日石碑虽已残旧,但字迹仍可辨认。时移世易沧海桑田,由于水源坑道的改道,道路的变迁,此桥早已由水道桥梁变成旱桥,桥底也填满了泥土,当年那种横跨小河渡人到彼岸的作用已不复存在。但每当提及古巴桥,村民总是津津乐道。

 

▲村民将“古巴”二字刻在桥上,既为桥名,也为表彰旅居古巴侨胞对家乡的贡献

 

        关于古巴桥,还有另外一个传说。事情发生在清朝末期,那时那伏村不少村民为求生计远赴古巴谋生做苦工,日夜操劳如骡马,日盼夜盼祖国强大、民族富强。他们得知孙中山在海外宣扬革命,于是群起响应,支持孙中山发起组织的同盟会。为此,那伏村旅居古巴的华侨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为中国同盟会筹集革命款项,准备交付给孙中山作为革命经费。由于当时封建势力的封锁和实际条件的限制,本来准备用于推翻满清的革命捐款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中华民国成立也未能如愿送到革命军手上。中华民国成立后,古巴侨胞由此前的支援民主革命转变成支持家乡新建设,将该款项用于家乡桥梁的建设上,便有了古巴桥。

 

2012年,古巴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过程中,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侨联大厦:见证旅美侨胞的爱乡深情

 

         走进独联村,发觉这个小村子不简单:竟然有侨联大厦!这个海外侨胞的“娘家”是怎样建起来的?事情要追溯到40年前。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海外游子动了心,他们开始结伴回来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他们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其中,侨胞林有基就是这样的有心人。1980年,独联籍乡亲、旅美侨领林有基首次踏上故土。当时独联村还比较落后,故乡破落萧条的景象激发了他埋在心底的爱乡之情,他希望有生之年尽自己的能力造福家乡。他想到民国时期沙堆籍先侨倡议建立归侨组织侨安会的非凡作用,于是向独联村父老乡亲建议建造独联侨联大楼,并愿意带头捐款。

 

       林有基的提议得到海内外独联乡亲的热烈响应,尤其是林湛贤、林发枝等侨彦在侨居国各牵头筹集捐款。两年后的1982年春,独联侨联大厦落成了。

 

       独联侨联大厦落成伊始,这里即成为海内外侨胞和乡亲建设家园的“参谋部”:配备自来水供应(改革开放初期独联村内仍未建立自来水网络),扩建小学校楼和筹募奖学基金,复办《独联侨刊》,修桥筑路等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侨委会、村委会都是在此热烈讨论运筹帷幄,使一张张蓝图变成美景、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侨胞、侨属、乡亲以及各界友人在这里团圆、相聚,成为海内外乡亲温暖的家。

 

花旗巷:旅美华侨留下的爱国路

 

        花旗国,江门五邑民间对美国的俗称也;花旗客,父老乡亲对旅居美国乡亲的俗称。100年前,一班旅居花旗国的花旗客在家乡修筑了一条花旗巷,花旗巷的故事被父老乡亲传颂了100多年,感人肺腑。

 

        在独联村的东和里十五巷,是一条从南至北,从上街至巷尾都铺上水泥的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是很有名气的花旗巷。现在乡道铺上水泥并不是什么令人稀奇的事情,但是时间倒退到100年前,那可是吸引眼球的新鲜事。据老一辈的独联村乡亲说,花旗巷修建于1920年,由独联村旅美华侨林英锐、林贤豪等人发起捐款而建。

 

        花旗巷是独联村历史上最早由华侨捐款赞助建成的巷子,建筑工程选用的水泥质量优良,所以至今路面尚好。那时候,因为岭南农村社会建设比较落后,这条路建成之时引起了轰动,十里八乡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一大新闻。

 

旋安阁:九十载燃点文化火种

 

       梅阁村有座闻名遐迩的侨捐老建筑:旋安阁,又名梅阁侨刊社、梅阁阅书报社,是见证梅阁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建筑。

 

        华侨出洋早,最早接触西方高新科技和文明,他们认为家乡要发展首先要重视文化教育,所以他们最乐意捐助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梅阁村在民国初期就在海外侨胞的支持下成立阅书报社。1928年,梅阁阅书报社建立在新隆街的一间商铺中,那时的阅书报社已经展示了“睁眼看世界”的胸襟和气魄:报社墙上挂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广东地图,还摆放着大量传播中国新思想的杂志书籍。

 

▲沙堆梅阁村侨捐老建筑:旋安阁

 

        1931年由海外侨胞捐助,梅阁阅书报社重新选址,新的旋安阁落成,为今后《梅阁侨刊》杂志的继续出版提供办公场所。旋安阁为《梅阁侨刊》遮风挡雨,两者命运紧密相依。《梅阁侨刊》创刊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间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抗战期间因为战乱侨汇断绝而停刊,1989年再次恢复出版,从家乡邮寄到千里之外的梅阁侨胞手中,让海外侨胞可以通过《梅阁侨刊》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建设。

 

        梅阁村旋安阁、《梅阁侨刊》,90年侨史、90年风雨,说不完的华侨故事,说不完的家国情怀。

 

梅阁旧码头:滔滔江水念侨恩

 

        梅阁码头(江门渡客运)旧址建于1930年,距今90多年。码头旧址坐西向东,由码头、凉亭、纪念亭三部分组成。纪念亭平面为八角形,砖混结构,穹隆顶,4个门口,直径5.6米。亭内墙身镶有4块砚石碑,每块碑长为1.8米,宽为0.8米,记录了当地村民特别是海外侨胞集资兴建梅阁码头的历史,还有古巴、美国、加拿大等华侨捐款芳名。

 

         码头凉亭平面为四方形,砖混结构,平顶,顶层板画壁画。该码头旧址是当地华侨兴建家乡公益事业的实物,是重要的华侨文物,对深入研究沙堆乡土历史、华侨史、社会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沙堆侨安会:侨心思归安享太平

 

        沙堆侨安会大楼坐落于新会沙堆镇的沙堆中心大街西北。1919 年,为团结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维护自身利益、组织捐资家乡建设等,旅加拿大华侨在温哥华设立沙堆侨安会总会。不久,由总会发动在北美、中美等地的沙堆华侨募捐了一笔款项,派几位华侨回乡,主持兴建分会大楼(即现在的沙堆侨安会)。沙堆侨安会是按照西式楼房设计,选址在当时流经沙堆圩的西坑的坑边,所以工程特别浩大,建筑要求格外牢固。工程从1929年开始打桩施工,到1931年竣工。

 

▲沙堆侨安会大楼

 

        大楼落成后,沙堆侨安会成为归侨侨眷聚会的好地方。1922年创刊的《沙堆公安月刊》也迁此编辑文稿,印刷发送到海外华侨手中。1940年6月2日,新会县义勇游击大队的共产党员奉命深入日伪军内部,动员那伏伪军将领高勤部反正。高勤的反正部队袭击驻那伏村的日伪军,生擒了日伪华南派遣军总司令方正华。日军上尉村上骑马逃跑回江门,他恼羞成怒,亲自驾飞机轰炸沙堆地区。日本飞机轰炸的目标是沙堆侨安会和游击队驻地。1940年6月4 日下午2时,3架日机由北面飞至沙堆上空,向沙堆圩镇及那伏等地的楼房、碉楼、祠堂等建筑物狂轰滥炸。由于受到游击队战士的抗击,日机只能在侨安会四周投下数十枚炸弹,幸未炸中侨安会主楼,只是围墙和厨房被炸毁,主楼墙上弹痕累累。侨安会大楼在日军炮火中巍然屹立,显示了侨乡儿女不畏强暴顽强抗战的大无畏精神。抗战胜利后,加拿大温哥华沙堆侨安总会又发动侨胞捐款,派人带回大笔维修款项,对沙堆侨安会进行修缮,使先侨的祖业恢复原貌。《沙堆公安月刊》改名为《沙梅侨安月刊》,继续在侨安会办刊直到1949年。

 

        1966年到1976年期间,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沙堆侨安会楼顶的一对泥狮子被拆毁,又被凿掉侨安会的“安”字,且侨安会内部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全部被毁坏。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落实了侨务政策,沙堆人民公社拔款4500元,对沙堆侨安会进行修缮,恢复楼顶的双狮,按原状恢复“安”字,门前辟为小公园,楼后建有厨房。华侨和港澳同胞捐助了各种设备(楼顶的大电子表、二楼睡房的床、大厅的木椅、铁椅等)。沙堆侨安会修缮后,不少华侨和港澳同胞对祖国、对家乡有了归属感,大家纷纷结伴组团回乡探亲,亦有不少人在沙堆侨安会二楼住宿。沙堆镇归国华侨联合会会址就设在沙堆侨安会内,真诚为侨胞、侨眷服务。沙堆侨安会得以重现光彩。

 

         1981年,《沙梅侨安月刊》更名为《沙堆侨刊》。复刊首期,编辑部还是设在沙堆侨安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不断组团回国观光并回沙堆故乡探亲访友。他们第一时间是到侨安会与编委们座谈,送上办刊经费。1991年是沙堆侨安会落成60周年和《沙堆侨刊》复刊10周年,镇侨联和侨办请示镇人民政府,又争取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支持,将侨安会内外重新粉饰。

 

         2002年5月,沙堆镇侨联、侨办和沙堆侨刊社经研究,向温哥华沙堆侨安总会提交修缮沙堆侨安会的申请报告。同年11月,侨安总会派胡光俊、廖全享回乡实地研究修缮方案。2003年2月,胡光俊、胡汉业先生代表加拿大侨安总会回乡验收修缮工程方案。3月,侨安总会决定再把沙堆侨安会全面修葺,于是发动侨胞,筹得修缮款由胡光俊、廖鸿树于年底带回交予沙堆侨刊社。2004年3月开始修葺工程,于4月完工。

 

          2017年8月23日中午,受台风“天鸽”的袭击,有86年历史的沙堆侨安会大部分窗门损坏,二楼平台底及部分横梁、柱多处水泥剥落,钢筋裸露。为护好沙堆侨安会这座先侨当年捐建的建筑物,沙堆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下拨了维修经费35000元;温哥华侨安总会在海外筹集了一部分善款,经过海内外乡亲的群策群力,维修工程于2017年11月30日动工,于2018年1月19完工,工程共耗资44000元。

 

         沙堆侨安会原有顶楼大钟是沙堆沙西仁兴里旅港侨胞廖国雄于1995年捐赠,因年深日久,大钟受风雨侵蚀,机件老化,致使原大钟10多年不能使用。2018年年初,沙堆侨刊社名誉社长廖根盘发动10位江门热心乡亲共捐赠人民币20000元,购买由山东制造的大型建筑用钟⸺恒瑞2014智能塔钟一座,赠送给沙堆侨安会。2019年9月,由沙堆镇政府出资,清拆侨安会门前的建筑物,重建侨安会门前围墙,于11月20日竣工,使侨安会的全貌得以展现,乡人经此皆驻足欣赏这座近百年的建筑物。现在的沙堆侨安会,仍然是《沙堆侨刊》办公的地方,也是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联系乡情座谈的地方。
 

          原创:黄柏军(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五邑侨史》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