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新闻:【侨乡故事】梁启超家风故事(十则)
时间:2025-10-26 02:11:30人气:125240来源: 欧华之声网
梁启超家风故事(十则)
黄柏军/图文
梁启超先生(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其主要著作结集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先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新闻、文学、书法、经济、法学、佛学等领域均有过深入的钻研和广泛的影响,堪称名满天下、名满天下。他又被成为“史上最牛的父亲”:他培养的九位儿女,一门三院士,姐弟六专家,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图为一代奇才梁启超
儿女们的杰出成就和贡献,首先得益于父亲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梁启超作为家庭的一家之长,对儿女们的教育、培养、引导,处处透露出他的爱心、耐心与睿智。他眼光深邃、视野广博、作风民主、寓教于乐,与儿女们相处的时候,父亲更像是平等对话、深入交流的亲密朋友。成功的家学,伴随着成功的家风,梁启超营造的梁家家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说起梁启超家风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本文通过《梁启超家书》、《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饮冰室合集》等文献资料,梳理出关于梁启超家风故事十则,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了解梁启超教育儿女成人成才的奥妙所在。伟人不可复制,但是经验值得总结,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学习梁启超,建立和营造出我们自己每一个小家庭的优秀家风。家风正,则家庭和谐;家风正,则儿女成才。
一爱国教育代代传
梁启超的爱国情怀举世皆知,他一生为中国复兴、民族富强而奔走,所谓千变万变爱国之心不变。梁启超的爱国情怀也感染影响着他的后代,他的儿女们尽管留学西洋,但是都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毅然回归,与积贫积弱的祖国紧紧相依,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说,爱国,是梁启超家风中最突出的一条。
梁启超的爱国思想、爱国情怀来源于少年时在新会家乡的见闻。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是一个很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经常利用各种场合对孙子梁启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梁家祖坟在新会崖山,哪里也是南宋小朝廷覆亡的古战场,每逢乘船扫墓经过崖山古战场,梁维清都对梁启超深情讲述南宋三位忠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率兵抗元、宁死不降的感人故事。所以,小小年纪的梁启超就胸怀大志,立志要做挽救社稷危亡、拯救黎民于水火的仁人志士。这段经历对梁启超一生影响很深刻,他后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期间,业余时间与儿女们畅谈家乡印象与自身成长经历,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段追随祖父凭吊崖山、祭奠忠魂的故事,这些爱国故事也深深感动着梁启超的儿女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图为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二诚实品行要记取
梁启超对儿女们的成长,要求最严格的是:做人要诚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撒谎,不要言行不一。为什么梁启超会有这样的感悟呢?这源于他小时候因为一次撒谎,受到母亲的严惩,他以后经常对自己的儿女们说起自己的这个故事,告诫儿女们做人做事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梁启超幼年时,可爱聪颖,深受母亲赵夫人的喜欢。有一次,梁启超做错了一件事情,为了不惹母亲生气,梁启超没有老实交待,而是耍小聪明,对母亲说了谎言。不料,很快这个谎言就被母亲戳穿了,赵夫人把说谎的儿子放在膝盖上,拿起藤条,毫不客气的对着小启超的屁股一顿痛打,打得梁启超眼泪直流。赵夫人告诫儿子说:“如果一个人做错事,本来要及时认错和纠正,这是值得原谅的;但是为了逃避惩罚就继续撒谎,这是错上加错,有意放纵自己继续做错事,害人害己,是人品人格出了问题了,这样的人将来必定被朋友所唾弃,被历史所淘汰,你小小年纪学会撒谎,以后还能做一个好人么?”
几十年后,梁启超回忆起这段往事,对赵夫人的告诫依旧记忆犹新。他一直牢牢记住母亲的教诲,力求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他不单自己这样做,他也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告诉儿女们,要求他们也要这样做,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梁启超一生中,自立自强,他的名言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他的儿女们万里迢迢求学西洋,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但是都一一克服,最后学到真本领,凯旋归来报效祖国,这与梁启超平时对他们的自强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梁启超自立自强的观点始于何时?这与他的父亲梁宝瑛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梁宝瑛虽然是读书人出身,但是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读书之余也要参加农田劳作。小小年纪的梁启超每天除了到书塾读书,课余时间要跟着梁宝瑛学习种田。有时候,贪玩的小启超面对繁重的农活,难免流露出畏难情绪,梁宝瑛毫不客气地训斥道:“读书为了求知识,种田为了吃饭,两样都是重要的活;你不好好读书,就学不到真本领,你当懒汉不干农活,你就没有饭吃会饿死,你怎么选?”父亲的话,令梁启超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此他变得勤快起来,放学以后,主动帮父亲到田地里干活。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这世界上万事万物都要靠自己,自己不努力,任何人都拯救不了你,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任何人也不能打败你。
四爱的教育暖人心
梁启超家风中处处张扬着爱意,处处流露着爱意,犹如一股暖流,令孩子们在爱的包围中幸福成长。梁启超关心孩子们可说是无微不至的。不仅当孩子病痛时他去亲自看望、电话询问乃至护理,平时甚至对给孩子们做什么衣服,给女孩做何种花色的衣服都十分关心。梁启超可能是世界上给儿女们写家书最勤奋的父亲:当他与孩子们分离时,经常给孩子们写信,政事、家事、游记、健康状况乃至内心深处的想法等,无所不谈,“大事小事都不瞒你们”。书信往来十分密切,信中没有干瘪的说教,更没有严厉训斥或硬性规定。梁启超每见孩子稍有进步时,则表示非常高兴,口头表示肯定或给以纪念品作为奖励。每见孩子有思想情绪时,则晓之以理,加以引导。如选择学习专业等有倾向性建议时,亦以商量的口吻,究竟如何办,由你们自己决定。如有分歧意见,也建议他们姐弟团结,自己组织开个家庭会商议着办,信中体现了家庭开放和自由,语气生动、温和,有情有理,孩子们读起来,也格外亲切舒畅快乐,也易于接受父亲的教诲。
孩子们也及时给父亲回信。梁启超每当接到孩子们的来信,无不兴高采烈,隔几天收不到孩子们来信时,则发出炽热的思念之情,甚至达到发疯的程度,在一次酒醉以后,满纸写的是“我想念思顺”、“我想宝贝思顺”,或怀疑孩子们病了等,感到心情不安。1927年6月15日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说:“三个多月不得思成来信,正在天天悬念”,“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晚年,梁启超病痛不断加深,更盼望孩子们的来信。1927年11月15日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说:“晚日等到了思成的信,高兴到了不得”。海外孩子们也经常想见到父亲的信,“三个礼拜不接到父亲的信就撅嘴了”。由此可见,梁启超与孩子们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情谊。
五感恩之心不可少
梁启超认为,人生在世,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是饮水思源的人。下面一则故事充分证明梁启超对儿女们关于感恩教育的引导:
梁启超的大部分儿女留学美加,留在身边的都是妇孺,庞杂的日常事务全靠自己的亲弟弟梁启勋帮忙照料。梁启勋办事认真、周到,深得梁启超的嘉许和信任,是梁启超的得力助手。有一次,梁启超收到海外儿女们的来信,通篇没有提到叔叔梁启勋的字眼,他感到不妥,他马上给儿女们去信,教育他们说:“你们因为去了外国留学,没能在爹爹、妈妈跟前尽孝,我们这个家的大大小小的事务,全靠你叔叔梁启勋承担起来,他默默辛劳毫无怨言,真是我的好帮手。你们再写家书的时候,不应该忘记他,应该要真诚问候他,感谢他,令你叔叔心里感到快慰和开心。”梁启超是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他对有恩于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人,念念不忘,铭记在心头。梁启超的这种感恩情感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众多子女们。
六遇到挫折要坚强
梁启超时常告诉子女,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年轻人要学会坚强,在挫折中成长,在挫折中历练。他送给儿女们一句名言:艰难困苦,乃人生最高学府。
梁启超还特别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1923年5月,他的长子梁思成不幸被汽车撞折腿骨住院,至少要推迟一年去美国留学,梁思成为此焦虑不安,甚至急于成行。为此,梁启超专门写信给思成说,“人生之旅途苦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况国内多预备一年,多读些国学,温习背诵,“亦未尝有损失耶”。梁启超耐心劝说梁思成,既然遇到挫折,就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但是不要灰心丧气,留美的目标依旧要实现,只要养好身体,也一定可以实现。经过父亲的耐心教导,梁思成终于安心养病,在病愈后终于顺利赴美留学。
七尊重子女个性发展
梁启超是一个极其开明的父亲,在子女的学习、就业、婚恋问题上,他根据对每一个子女的观察,给予作为父亲的中肯建议。但是他又不固执于这些见解,如果子女有新的发展方向,走出他的设计预期,他也乐见其成。他是给建议不给结论,给引导不给压力,是儿女们的良师益友。
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精神,一切尊重孩子们的兴趣,这是梁启超指导教子的依据和出发点。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说,关于当前学习的事业与将来就业发展关系及方向,要各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贡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例如梁启超曾热情建议自己的女儿梁思庄学习国内奇缺又大有前途的生物学。后来当他发现梁思庄对文学更有兴趣,就马上改变自己的看法,毫不犹豫地支持、同意梁思庄转学文学了,要她关键是遵循自己的爱好和个性“自己想想拿定主意”,后来梁思庄自己拿主意,选择学习图书馆学专业,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八理想信仰不可缺失
梁启超认为,人生在世,为什么而活着?要有股子精气神,要有理想和信仰。他很推崇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的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目标,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儿女们万里迢迢远赴重洋去读书的目的是什么?1916年2月8日,梁启超在《致顺儿》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女们,“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膻而丧吾所守也”。他强调孩子们在海外要坚守忠厚为本的家风,不必去巧取豪夺,损伤人格。“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因此,“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人生在世,常常思报社会之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至于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更不必悲观,“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病毒。”从道理上讲,你们“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但在当时的国内学术环境下,你们在“美国再蹲两三年,也并非不是爱国的,在那里发挥自己建筑艺术上的创造能力”,若能成功也是“发挥本国光荣,便是替祖国尽无上义务”。
九尊师重道友谊长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尤其是老师,很能说明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梁启超对待自己的恩师康有为,几十年间有过亲密、也有过分歧,有过携手,也有过距离,但是总的来说,梁启超始终保持着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他的这些尊师重道的品格深深影响着他的儿女们的为人处世。
青年时代,梁启超敬仰康有为的道德文章,投拜到康的门下,成为康德弟子。他们师徒在百日维新运动、海外流亡岁月中互相鼓励,感情深厚。但是后来康有为反对革命、思想日趋保守,开始与梁启超发生分歧。例如在张勋复辟闹剧中,康有为开历史倒车,梁启超表示坚决反对,他对昔日老师说出了掷地有声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梁启超选择了真理;但是,在政治以外,梁启超始终念念不忘恩师对自己的栽培之恩。晚年,得知康有为潦倒冷清的困境,梁启超不计前嫌,主动邀约同门师兄弟同去拜见康有为,为康有为祝寿,令康有为深感温暖,老怀安慰。
梁启超在家书中告诉儿女们,既要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但是也要讲究尊师重道朋友情谊,这样一个人的感情才不至于偏激,这样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十严于律己常思己过
梁启超经常告诫孩子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总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关键是要学会反思过失、及时纠正、总结经验教训。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梁启超以“善变”而著名,他曾经是保皇派,也曾经支持过革命活动;他曾经当过袁世凯政府的大官,当袁世凯梦想称帝时候他毅然联合蔡锷兴兵讨伐;他曾经呼唤引进西方文化医疗中华之病,后来又冷静思索提出注意防止全盘西化。可以说,梁启超的一生,是积极思考的一生,是不断反思的一生,是一位善变的思想家与政治家。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他善于服从真理的胸怀。只要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好处,他就不惜抛弃“昨日之我”。从这种意义上说,梁启超的善变和常变,是他不固执己见、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始终追求进步的明证。
结束语
关于梁启超家风的整理,上述十则故事与十点总结,当然只是梁启超优秀家风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足以证明:培养出一门三院士、姐弟六专家的新会梁家,的确有着优良纯正的名门家风。
作为时代骄子、一代文豪的梁启超,回到家庭,回到孩子们中间,同样是孩子们的慈父、导师,又是亲密的朋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家里头,像你们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得难遇的幸福。”的确如此,梁启超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颇为完善,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方法极为科学。他在教育孩子方法的“度”上掌握得恰到好处。在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中是那样的慈眉善目,没有高高在上只有春风化雨,对孩子也是平等对话,深入交流,毫无训斥打骂以及必须遵命照办之类,那一篇篇令人温暖的家书中,充满慈爱、引导、商量之类的语言。
从上述十则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就是孩子的偶像,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和缩影,有怎样的父亲就有怎样的孩子,有怎样的孩子就有怎样的家风。梁启超先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对待孩子们,他是爱而不溺;严而不苛;引导而不指令;表扬奖赏学习先进,但不斥责后进,并多加安慰勉励;节俭而不寒酸;既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积极吸纳西方科学;既有共同的要求,又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发展等。处处堪称模范,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本文作者是江门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